7月下旬,健康与康复系“岐黄传承”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奔赴泰安市东平县街山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实践队拜访了山东省基层名中医药专家赵同富医生,通过实地调研、跟诊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基层中医药服务现状,挖掘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的传承发展。
赵同富老师是2022年度山东省基层名中医(药)专家、泰安市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他凭借二十多年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当地医疗界享有较高声誉,长期在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中心卫生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
在诊室里,赵大夫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多年的临床感悟。“学中医一是要有兴趣,二是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此外,赵大夫一再向我们强调,年轻一代中医学子要掌握好中医基础的理论,灵活运用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要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特别是运用好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术,结合中药调理,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并要在不断的看病过程中细心,耐心,与患者交心,坚持治好每一位病人,坚持不断积累病例病案,多阅读中医经典理论,如《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学习中医的过程一定是枯燥的,但是能坚持肯吃苦,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基层患者更需要中医。他们大多经济条件有限,而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赵大夫对于自己为什么选择留在乡镇卫生院的回答。在卫生院的中医科诊室,每天都有不少患者前来求诊,其中以慢性病、妇科疾病、脾胃调理为主。赵医师告诉我们,许多患者因长期劳作导致腰腿疼痛,或因情绪压力引发失眠、焦虑,而中医的整体调理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赵同富大夫的诊疗风格以辨证精准、用药灵活著称。他强调,中医不仅是“治病”,更是“调人”。有一位长期失眠的农民病例,经他采用“疏肝健脾法”调理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一位更年期女性患者,经过中药+针灸结合治疗,潮热、情绪波动等症状明显缓解。他特别提到,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在基层尤为重要——许多疾病若能早期干预,可避免恶化。但由于农村健康意识相对薄弱,很多患者往往拖到病情严重才就医,这让他深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赵大夫也认为,政策上应给予更多支持,同时加强“师承教育”,让确有专长的中医能够继续服务社会。
通过与赵同富老师的交流,大家深刻体会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政策的扶持,也需要社会的理解,更需要一代代中医人的默默付出。基层中医师,正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他们或许没有大医院的先进设备,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正是他们的坚守,让传统医学在乡村扎根,让无数普通百姓受益。对于初入中医学业之门的我们,作为未来的中医力量,也将谨记赵老师的谆谆教导,学习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技能,为成长成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