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丰富暑期文化生活,7月上旬,健康与康复系“探寻非遗文脉”三下乡服务队“柳韵青编”团队来到临沂市临沭县,在杨进邦工作室开展柳编非遗文化实践学习。
在团队负责人陈冉同学带领下,推开“柳雅堂”的木门——这座600平方米的工作室,藏着和临沭编织技艺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故事,也是此次三下乡活动里,大家与非遗技艺深度对话的场域。这里的主人——杨进邦老师,今年七十多岁,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临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同学们,临沭柳编传承千年,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技法复杂、花样繁多,是一代又一代手艺人花费心血守护下来的。在以前,村里家家户户农闲时都在编,它是生计;现在时代发展,得益于国家文化发展,柳编从日常用品变成了工艺品、文创产品,对于传统手艺人是挑战,更是机遇,成立柳雅堂,就是想把这门技艺好好保存下来,变得更时尚,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走进千家万户。同学们进入展厅,展品琳琅满目——宝葫芦、柳编家具、金鱼等......这其中柳编作品《龙》更是大气精美,是老人家的代表作,他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也寓意在龙年国事家事金龙腾飞、国旺家旺。这份作品设计可谓相当巧妙,在保持整体结构基础上,通过对龙尾的拆卸,更便于运输。透过一件件作品,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杨老师的匠心精神与创新意识。走进柳雅堂的创作区,杨老师带领大家沉浸式体验柳枝编制小葫芦,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的手 被枝条磨红,汗水浸润着柳枝,感受了手工创作的不易。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件件小葫芦栩栩如生般制作完成,大家满是欣慰与自豪。
传承不是复刻过往,创新亦非割裂传统——以杨进邦老师为代表的传承人,通过老手艺与创新思维在指尖相融,传统纹样化作现代器物的筋骨,柳编非遗技艺有了生生不息的模样。同学们通过非遗文化的寻访,感受到的是文化的厚重,更有创新发展的生机,所收获的这份文化自信与创新信念,将为大家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源源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