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板声传古韵,匠心守非遗——健康与康复系团队探寻山东落子非遗魅力

发布日期:2025-07-17    浏览次数:

  为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机结合,7月中旬,健康与康复系“探寻非遗文脉”三下乡服务队“鲁韵落子”团队来到济宁市金乡县,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代表性传承人张青敏老师,开展山东落子非遗文化体验。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早在宋代,便在民间流传,元明清时期更是流行甚广。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鲁韵落子”团队在丁欣然同学带领下来到张青敏工作室。大家拜访的老师——张青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第十九代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山东落子表演艺术家,人称“落子张”。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学习、传播落子文化的心路历程,几十年来,他南北闯荡,跑遍了数百个村庄,为百姓演唱落子。交谈中,也流露出为“山东落子”未来传承的焦虑,“老一辈儿传下的技艺不能在我这儿失传,无论如何我也要把‘山东落子’传下去”,张老师靠着“包吃包住收徒”授艺二十余年教授学生共计二百余人。如今很多民间艺术生存维艰,但总有许多像张青敏一样的民间艺术人始终在坚守。张老师拿出了他在学习众多传统书目基础上创作的段子手稿,将新时代的变化、现代生活、所思所想写了进去。“现在每年都有百场左右的演出,听戏的人慢慢回来了”,张老师满怀深情的说,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传统曲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也增强了他发展山东落子的信心。在实践中,张老师手把手教授同学们使用落子伴奏器具的基本手法,他表示,山东落子学习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

  寻访活动中,同学们对山东落子这一特殊的传统曲艺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更在传承人张青敏老师身上感受到对山东落子的深厚感情,以及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与担当。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山东落子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生辉,演奏出新时代的精彩乐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