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精神,挖掘基层中医药专家的宝贵经验,7月上旬,健康与康复系“岐黄传承”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青岛平度市、临沂河东区,寻访基层名中医药专家。
在平度市中医院,同学们拜访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万清信院长,万院长师承鲁南名医姚传瑜,从医三十余年专注中医内科,在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领域成就突出。下午的门诊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学习中医“学古不泥古”的理念,务必活学活用,创新提出慢性咳喘“痰为宿根、治肾为本”的理论,研发止咳清肺汤、脱敏定喘汤等系列方剂并独创“喘停膏”穴位疗法,使慢性支气管炎治愈率显著提高。在消化领域创制“愈疡散”,主持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为肝病治疗开辟新思路。在门诊跟诊过程中,实践队员见证了万院长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一位康复患者紧握他的手说道:“万院长,是您让我的转危为安......”这样感人的场景,正是对“大医精诚”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临沂市河东区芝麻墩卫生院,大家来到山东省基层名中医药专家龚静主任的诊室,深入请教和体会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访谈中,龚静老师阐述了她所在的卫生院“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既传承经方验方等传统诊疗技术,又结合现代医疗设备创新“中医+”服务模式,并以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基层常见病的典型做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基层应用广泛。龚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病房,团队成员分组参与病案整理、观摩诊疗,并亲身参与到艾灸、拔罐等技术的操作中,并引导同学们围绕中医辨证思维与适宜技术推广展开交流与讨论,她说,百姓对中医药的认可与欢迎,离不开切实的疗效,作为基层医生,要在临床思维中处理好广与精的关系,基层常见病涉及系统广泛,种类较多,医生也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涉猎不同学科的理论与诊疗技法;对于某种具体的常见疾病,也需要在日常的处置中琢磨特色疗法,查阅不同医家、流派的文献资料,甚至要拜师学习,提升临床思维与处置能力。在交流中,龚主任嘱咐同学们,学生阶段,正是夯实入门中医学习、打基础的时期,理解好基本原理,熟练操作手法,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的临床岗位,勉励大家努力学习,为中医药传承的接棒人。通过拜访过程中“理论-实践-反思”的闭环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及其在基层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岐黄传承”三下乡实践项目,来自我系中医学、针灸推拿及中医康复专业的学生们发起组建,假期里还将有多支分队在省内多地拜访基层名中医药专家,深刻感受中医药在基层传承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搭建中医药学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载体。通过暑期“第二课堂”的实地延伸,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在学习调研中厚植服务民众、造福基层的职业情怀,助力“实践育人”与“专业育人”的协同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