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非遗项目文化内涵,7月下旬,健康与康复系“探寻非遗文脉”三下乡服务队来到滨州市沾化渔鼓戏剧团,深入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沾化渔鼓戏),开展“传统曲艺文化演变与传承”社会实践活动。
当地渔鼓戏起源于滨州市沾化县胡家营村,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沾化(周边县区)、东营、黄骅等地。清雍正时期当地重修道观时,请道士说唱,后村民学习其腔调并加以变化,融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体,又吸收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将原来的渔鼓说唱形式发展为在舞台上化装演出的渔鼓戏。2006年、2008年,分别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渔鼓戏剧团,团队原本要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沾化渔鼓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房俊香老师,由于当天临时工作会议原因,她专门表示歉意并委托剧团办公室负责人接待了同学们。在交流中了解到,房老师自幼便跟随胡家营村老艺人刘尊禄研习这门古老技艺,四十余载寒暑耕耘,始终以“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信念深耕剧种传承,她和团队系统梳理了渔鼓戏“三句一番”的唱词结构、“引腔-腹腔-锁腔”的声腔体系,以及渔鼓、简板与锣鼓交织的伴奏特色,更将武术身段、方言韵白与“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完美融合,创新发展出“绘声绘色演故事,敲打说唱塑人物”的独特表演范式。在剧团的推动下,渔鼓戏不仅复排了《东游记》《追龙缸》等传统剧目,更创作出《老邪上任》《今夕何夕》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戏,让这门源自渔鼓道情的民间艺术三次斩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真正实现了“古老戏种唱新声,渔鼓声声传四方”的传承愿景。同学们在排练室里见到了演员老师们的汗如雨下,在剧团博物馆里看到了渔鼓戏一路发展的来之不易,在荣誉室感受到了传统戏剧的广受认可,而更加令人感到钦佩的是,作为公益性剧团,他们长期扎根于乡村,聚焦基层文化建设,下乡演出不收取费用,把优秀的渔鼓戏作品奉献给人民。剧团演职人员反复强调,“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传承一流,渔鼓戏是非遗瑰宝,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与地域记忆,必须在我们这一辈继承好、传播好”,这份只为艺术传承的初心让大家动容。
通过本次对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寻访,让大家对基层曲艺人“献身艺术、只为传承”的职业信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传承发展好沾化渔鼓戏的古韵新篇,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以腔传情、以戏载道,让古老非遗文化在当代舞台重生。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同学们也在其中感受到曲艺人的执着坚守、地方戏剧的生命力与群众基础,更加深刻的感悟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