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健康与康复系健康与康复系“探寻非遗文脉”三下乡团队深入潍坊青州非遗传习坊,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州花毽)传承人李红交流互动,深入体验青州花毽的制作技艺与踢弄技法,感悟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


推开青州非遗传习坊的雕花木门,六百平空间内翻飞的光影骤然撞入眼帘——千百枚花毽如彩雀掠空。第五代传承人李红老师介绍说,青州花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代的“蹴鞠”运动融入多种武术与舞蹈技巧,发展而来。在花毽制作上,她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十几年前是用鸡毛,后使用乌鸡毛,从六翎毽,到火鸡毛,不断探索,现在只要是翎毛,就能做出各种花毽,样式不断变化。在现场的北墙《天罡地煞毽谱图》下,六旬老者勾踢“洋溪湖钓鱼”,单脚控毽若垂纶闲钓;东隅少年团身腾跃,十指引双毽交错穿行,恰似“状元卷回笼”的文武气象......李红老师朗笑着托起毽底橡胶托,“108式力道全在羽毛的力学平衡里,落毽无声如雪融井台,才是真功夫!” 满室翎影翩跹间,两千载蹴鞠遗韵正随踢跳腾挪的心跳声,在青石板地上震响新生。


花毽传承是一项守护本土文化瑰宝的生动实践。李红老师说,她作为项目传承人、青州花毽协会秘书长,心心念念着花毽的推广与发展,不仅定期带队在古街为群众表演,还担任花毽校外辅导员,推动了着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通过推广花毽,让更多的人系统学习踢、拐、盘、磕等精妙技艺,不仅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专注力,更在朝夕训练的毽羽翻飞间,深刻领悟到持之以恒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一过程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独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古老的非遗在年轻的心灵中扎根、活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一定要让青州花毽发扬光大”,李老师铿锵有力的说。

非遗活态传承的魂魄,从不是典籍间的标本,而是代际共振的生命力、科学智慧的当代回响,以及足尖起落间古今对话的永恒共振。探寻毽影,同学们体悟到的不仅是技艺的精妙传承,更见证它在岁月流转中旺盛的生命力。这份由目光沉淀到心底的文化认同与坚守情怀,恰似轻盈的毽羽,定会融入大家日后的成长与奋斗,成为点亮青春、鼓舞向前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