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健康与康复系“探寻非遗印记”三下乡团队深入济宁汶上县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木雕”传承人郭忠磊先生,深入了解“郭氏木雕”的历史脉络、技艺特色,为非遗保护与活化提供青年视角的思考。
“郭氏木雕”是起源于明永乐年间的家族传承型民间手工艺,主要流传于鲁西南地区。该技艺自山西洪洞县迁入汶上县后,通过郭氏家族延续至今已传承23代。历经变迁,郭氏木雕从最初服务于民间祭祀、建筑装饰,到民国时期融入文人审美,再到当代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始终坚守“以木为纸,以刀为笔”的核心理念,成为地方传统工艺的典型代表。
在交流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郭氏木雕的选材十分严苛,以珍稀硬木(如香樟、黄杨、紫檀)为原料,注重木材的纹理、密度与稳定性,需经过“阴干三年、暴晒一季”的处理,确保成品不易开裂。种类也十分丰富,融合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等多种技法,其中“多层透雕”为郭氏独创——在一块木材上雕刻3-5层图案,层次分明、玲珑剔透,需“刀刀精准,毫厘不差”,一件中等复杂度的作品往往需要数月甚至半年完成。木雕制作的题材也多种多样,题材多取材于传统文学(如《红楼梦》《水浒传》)、民间故事(如“福禄寿喜”“龙凤呈祥”),既保留传统审美,又暗含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体现“材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
郭忠磊先生自16岁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从艺26余年,不仅完整继承了祖传技艺,更致力于创新:一方面,开设“郭氏木雕工坊”,收徒12人,系统传授刀法与设计;另一方面,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作品,如为年轻群体设计的“非遗文创”系列(木雕书签、摆件),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同时简化图案,降低价格门槛,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系学生亲手体验了木雕基础刀法,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慢与精”——看似简单的一刀,实则是对力度、角度的精准把控,想要做好,背后一定是传承人数十年的功夫沉淀。郭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木雕是‘减法艺术’,一刀错则满盘皆输,做人也一样,要稳、要实。”这句话让寻访队员对“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不仅是技艺的坚守,更是对品质与初心的执着。
此次“三下乡”非遗木雕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浅尝,更是一场文化根脉的寻访,学生在木香与刀痕中,触摸到汶上郭氏木雕承载的百年智慧与地方精魂。



